2016/04/16─臺灣宗教文物專題校外教學:臺南廟宇巡禮
舉辦地點:臺灣府城隍廟、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祀典武廟、祀典大天后宮、開基武廟、米街忠澤堂、開基天后宮
領隊教師:潘亮文 副教授
學生與教師於一早抵達臺南安平,並騎著腳踏車由老師與學長領路,開始今日的廟宇考察。首先第一站是「臺灣府城隍廟」,就目前廟宇裡的紀錄是在乾隆42年(1777)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立碑記事,由現存於赤嵌樓小碑林的圖碑看來,目前的建築格局應該是在這時候確立的,目前可見廟中主祀臺灣府城隍威靈公,配祀城隍夫人、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註生娘娘、天上聖母、福德正神、月下老人、十八羅漢、文武判官、范謝將軍、甘柳將軍、二十四司等。
第二站到了「全臺首邑縣城隍廟」,主祀城隍爺,今日的首邑縣城隍廟置身於鬧市巷弄間,僅有一進三開門,雖然沒有一般廟宇的豪華排場,但仍保有城隍廟應有的規制,進入正殿後只見城隍高坐於神龕上,面呈金色,容貌溫和,低眼凝視,其正式封號為「顯祐伯城隍尊神」,左右兩旁從祀文判官、武判官及七爺、八爺。第三站為「祀典武廟」,廟體大致所呈現 1840 年重建後的廟宇模樣,格局為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造形呈現高低起伏的曲線,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產生主殿與副殿的視覺差異,造型頗為美觀。
第四站是「祀典大天后宮」,廟中記載其創建於明永曆十八年(1664),原為寧靖王朱術桂宅邸。康熙二十二年(1683)寧靖王捨宅為寺,供奉觀音與媽祖,並有官方祀典的身分,後媽祖名號追封為天后,廟名為「祀典大天后宮」。
第五站「開基武廟」,其建築特色為傳統的「街廟」形式:廟體左右與民宅相連或相近,建築挑高且呈狹長形的空間,前無寬廣的廟埕,採光較為幽暗。因其建築空間的緣故,無法另築馬使爺廳,故在三川殿左側牆壁上小龕安奉馬使爺是其特色。第六站「米街忠澤堂」,忠澤堂源於光緒年間福建泉州王家望族,自晉江石獅攜手渡台並攜帶石獅城隍,落足臺南米街(今新美街)開設王泉盈紙店由弟年以經營,石獅城隍與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一起供奉。20世紀30年代,子孫把祖宅改建為“忠澤堂”,仍奉祀石獅城隍及廣澤尊王、清水祖師。
最後一站則到了「開基天后宮」,廟中格局可分為廟外埕、內埕、三川門、拜亭、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後殿。 媽祖祖神像據說是由鄭成功部隊帶來,像高約一尺左右,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間所刻。後殿觀音像為臺灣知府蔣元樞於乾隆年間所督造的三尊觀音之一,造型採側身傾首、單足跪坐的姿勢,其形象與水月觀音相像,並可以看到兩側是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及十八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