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2018/12/12-12/16―教皇下的永久之城「羅馬藝術發展」移地教學:日本東京都美術館、上野之森美術館、國立西洋美術館

為讓修課同學實地對15至17世紀西洋藝術作品,有直接觀看與比對分析的機會,扣合本系執行教學增能計畫,於「教皇下的永久之城–羅馬15至17世紀的藝術發展」課程中規畫安排移地教學活動。日本地區對西洋藝術作品的重視更勝於亞洲其他地區,且其與歐美各美術館之關係亦良好頻繁,此次東京主要舉辦了三個西洋藝術的超級特展,故選擇日本東京等地進行藝術作品與展覽活動的觀察與分析,藉此讓修課同學對西洋藝術文化的詮釋與展示有更廣泛且深入的理解。
首先東京都美術館所策劃的「ムンク展―共鳴する魂の叫び」(Munch: A Retrospective),是針對愛德華・孟克(Edward Munch)60年來創作的大型回顧展,以畫家故鄉挪威首都的奧斯陸市立孟克美術館館藏為主,網羅了60件以上的油畫及版畫等共100件作品,透過強烈表現人類之愛與絕望、嫉妒、孤獨等內在的各種代表作,到優美描繪挪威自然景色的風景畫、被明亮色彩點綴的晚年作品等,來回顧孟克的創作人生。展件包含孟克的代表作《吶喊》,讓同學們見到大師的傑作,也透過許多件作品來看見孟克飽受苦難的人生與受折磨的精神,而孟克常使用不同媒材、或嘗試多次來表現一項主題,也體現了不同材質及不同時間孟克想法的轉換。
上野之森美術館的「フェルメール展」(Making the Difference — Vermeer and Dutch Art)透過展現荷蘭黃金時代的畫作與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八件作品,展現荷蘭17世紀的藝術以及維梅爾的特別之處。展件的類別包含肖像畫、歷史畫、風景畫、世俗化等,畫作類型的豐富度極高,展現黃金時代多面向的藝術樣貌,並揭露了17世紀荷蘭的社會背景樣貌及荷蘭藝術的特徵。
最後是國立西洋美術館所辦的「ルーベンス展-バロックの誕生」(Rubens and the Birth of the Baroque),關注在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與義大利地區間的關聯,以及誕生於羅馬的巴洛克藝術。此展覽透過魯本斯的畫作、草稿及可能影響他的作品,來展示出魯本斯的個人風格以及深受古典文化及藝術影響的創作元素。經由魯本斯的作品,可以了解接續在文藝復興、矯飾主藝後的巴洛克藝術,何以在反宗教改革時期來彰顯天主教,達到藝術作為宣傳宗教的手段。
由於東京都美術館的孟克展並未在此課程的的範圍中,因此作為同學們的自選行程,其餘未參與孟克展的同學將自行選擇參觀日本東京的建築。
 
東京都美術館入口觀展同學合照
 
東京都美術館–孟克展入口
 
上野之森美術館–維梅爾展入口合照
 
同學針對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藏品進行導覽報告
 
老師針對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的展品進行補充說明
 
日本東京淺草寺
 
日本東京古代皇城入口
 
日本東京古代皇城
 
東京都美術館:「ムンク展―共鳴する魂の叫び」
(Munch: A Retrospective)
 
 
上野之森美術館:「フェルメール展」
(Making the Difference — Vermeer and Dutch Art)
 
國立西洋美術館:「ルーベンス展-バロックの誕生」
(Rubens and the Birth of the Baroque)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