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2017/05/19―認識文物普查:自己的文物自己護

舉辦日期 2017/05/19   10:00-12:00
舉辦地點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遠距教室

主講人:李建緯副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本次教學增能延續性計畫中,本系榮幸邀請到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李建緯老師前來演講,主題為《認識文物普查─自己的文物自己護》。此場專題演講以認識文物普查為主軸,並以中國文物普查的例子對照臺灣現況,並說明適合臺灣的文物普查方法,且傳達現行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
  李建緯老師循序漸進地從世界各地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抬頭開始說明,介紹了國際上一些專門針對文物的公約,老師說:「瞭解臺灣擁有多少寶物,也就是清楚有多少文物也就是展現國力的一種方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同學們慢慢地進入講題當中,其活潑的演講方式,話鋒一轉又帶領同學進入演講的重點,瞭解臺灣現行文物普查的狀況,接著指出適合臺灣文物普查方法有「已執行文物普查計畫多以直轄市與縣市境內文物對象」、「文物普查執行專業有待加強」、「對機關內公有文物的忽略」以及「文物普查應實施對象」以上四點並分別說明之。
  目前文物普查計畫是以各直轄市與縣市內文物作為普查重點,且大多對象是寺廟文物,而國家博物館向來已有清冊建檔,地方博物館近年也陸續提出文物普查計畫,這顯示近幾年地方也開始重視這塊的趨勢。因過去的普查大多淪為簡單的文字紀錄或資料登錄錯誤,者使得文物普查人才的培育也是萬萬不可懈怠,隨著這一趨勢發展,增加古物研究與技術含量而不應只停留在物件的簡單紀錄。
  在文物普查規劃的基礎概念的部分由5個面向切入,分別為同質性、全面性、階段性、長期性以及在地性,而老師從在地性裡提到型塑認同並點出自己的文物自己護的觀念,鼓勵民眾主動進行古物普查為現行最主要推動的項目之一。
  那文物的價值如何判定?老師說明除了經濟價值,由歷史、藝術及科學面相來分析其價值,在此老師舉了自己之前承辦過的案子的其中一件目前陳列在天后宮文物陳列室曾做天公香爐的爐作為例子,經過仔細研究之後,這是推翻先前所認為的觀點,除了為此爐進行溯源亦是從歷史、藝術、科學面相分析其價值,透過實例的分享更讓人貼近文物一點。

  在尾聲,回顧整個演講,過程中老師希望替大家建立一套關於釐清文物價值的觀念,也提出文物普查的期望,做好萬全的準備來臨接未來的每個機會,且時刻都傳達自己文物自己護的精神,普查應是建構一個有機、整體性並與地方連結之概念,並非只是從上到下的硬性規定,進而提出「發現文物.保存臺灣」的觀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