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2017/06/08―西洋藝術史經典作品校外教學:臺北故宮博物院

大家各自於6/8號(四)早上10點到達臺北故宮的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門口集合,準備參觀這次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大家放置好包包後就進入展廳,進入正式展廳之前的巨幅黑白奧塞美術館的館內場景的展板前,于老師和大家討論了一下等等兩個小時的參觀展覽方式,因為每個人看展的速度不同,所以大家決定第一個小時先個人參觀,第二個小時來做一些討論。
接下來大家開始觀看畫作,其展區區分成五大展區,從「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印象派與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到最後一個展區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
在「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以十九世紀初葉的法國繪畫史為主,從德拉克洛瓦的《獵虎圖》到傑洛姆的《鬥雞》,在展場中可以看到古典主義及浪漫主義的交替;在「學院派與寫實主義」中開始出現了印象派畫家的一些畫作,在這個新興藝術思潮湧現的時代,守舊思維讓「學院風格」成為藝術僵化的代名詞,漸漸的跳脫「完美架構、人物」的寫實主義出現,將不具理想化的人物,不加修飾的放進畫作中。接下來到此次重點第三展區的「印象派與自然主義」,在這個時期畫家著重於顏色的表現,從認知上出發,繪畫多以風景畫或其他以戶外為主題,尺幅較小且大多現場直接作畫,畫中運用高明度及高彩度的顏色,筆觸多變且破碎。試圖捕捉自然光以三稜鏡分解的特質,並採用光譜分析的色彩,平均地運用細碎筆觸,從正確的距離觀看可達到視覺混合的效果。從亞弗烈・西斯來《莫瑞橋》及保羅・塞尚的《曼西橋》等等作品都可以觀察到上述的特色。
第四展區為「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在展區中象徵主義以居斯塔夫・摩洛的《嘉拉蒂》做為代表,帶有血腥、色情及神秘的意涵;折衷主義則作為融合各式新舊不同元素為主,為尋求脫離客觀的自然主義路線,很多藝術家轉而朝向想像與幻覺及與自身相關的私密世界。此理念為色彩本身就有直接的表達性,並非只是描繪的功能,這可以被追溯到浪漫主義畫家。
最後在「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中,讓我們看到其實畫家並不會被侷限在一個畫派中,各種流派會有其各自的發展及互相影響,而畫家選擇合適的畫派風格來做呈現以達成其目的。在這些時代中累積下來的基礎及經驗漸漸成為當代藝術的養分,使其趨於融合、多變。
逛完展場小小的討論一下,由於時間接近12點,我們移動至後面的餐廳吃飯並接著進行討論。大家迅速的吃完又緊接著進入展場跟隨老師一廳一廳的進行討論,利用引導的方式,老師讓大家都能講述自己的感覺及可以從畫面中觀察到什麼等,而對於米勒的《拾穗》則是討論重點,大家剛開始都很不明白為什麼《拾穗》會被如此的放在經典作品的高位上,老師開始請大家討論觀察到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如此的「耐看」等。《拾穗》有著寫實主義的畫風,但其實慢慢觀察可以發現米勒在畫這幅畫的小調整及小巧思,景深的人物安排、雖然寫實但又不刻意畫出粗俗鄙陋的農村形象以及消逝點的構圖等,使這幅畫在觀者觀看後可以有越來越深的感觸。
最後於3點半左右結束此次的故宮參訪,各自搭車離開台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