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2017/05/18―Art and Architecture-Stories on the Wall

舉辦日期 2017/05/19   10:00-12:00
舉辦地點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史系四樓大講堂

主講人:Zues Mayer

 

 

   本次演講活動,為配合Zues Mayer老師在系上開設「藝術史和設計── 希臘羅馬神話體驗」藝術史相關課程。演講主題聚焦在以建築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作品,首先老師講解的作品,為義大利阿西西聖方濟教堂(Sain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境內畫家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繪製的濕壁畫,這些濕壁畫位於聖方濟教堂上層、下層教堂,主要描繪的主題為聖方濟(S.Francis)的一生。喬托除了在聖方濟教堂留下作品之外,他在義大利帕度雅的阿雷那教堂(Capelladell'Arena)也留下一系列的壁畫作品,不同於聖方濟教堂所描繪的主題,喬托描繪的對象為耶穌基督、聖母與其門徒的故事。在這兩處教堂當中的壁畫作品,經觀察喬托筆下的人物表現,可以發現喬托特別著重於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人物的肢體動作,除此之外,在壁畫當中也特別強調人物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因而形成了畫面強而有力的敘事性。除此之外,這些位在教堂當中的壁畫尺寸均非常大,然而並不減損喬托在描繪壁畫時的清晰度,老師也進一步說明其中的原因為視力的差別,現當代的人們由於過度近距離、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眼睛近視等問題;然而在古代,人們所看見的景窗就是真實的距離大小,因此視力所及會比現當代的人們還要來得好。
  緊接著,老師講解的藝術家為珍妮˙侯哲爾(Jenny Holzer),此位藝術家的創作出發點,聚焦於燈光以及投影在建築上的燈光效果,她以文字作為藝術作品主要的表現形式。Holzer受到1970年代觀念藝術所強調的「非物質化的過程」,開始利用文字與語言來傳達個人對藝術的深刻思考,1977年所創作的早期作品《常理》(truisms),將自身日常的思考以文本的方式記錄下來,製成海報並張貼於公共場所,議題觸及社會寫實、道德、環境、宗教、政治等,在這之後,她開始利用科技、LED燈投影技術作為創作媒介,然而不變的是,她仍然將文字視為是一種檢視語言的力量。藝術家夫婦克里斯多(Christo)、珍妮克勞德(Jeanne-Claude)兩人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也在這次老師的演講當中成為範例,老師所講解的最著名作品為1994年《隱蔽的國會大廈》,顧名思義,作品即是以白色布幔覆蓋整個德國國會大廈,使得建築體只剩下單色的形體,兩位藝術家也藉此進一步提出深刻的思考:「當身邊這些生活習慣的當地建築、地標被抽離之後,人們是否仍能如往常一樣繼續生活?」
  總結Zues Mayer老師此次的演講內容,可以觀察到老師除了讓同學們對藝術作品的生成的脈絡、風格有所理解之外,其也讓同學們能關注藝術與周邊環境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