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imei@tnnua.edu.tw | ||
電話 | (06)6932617 | |
學歷 |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 博士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學士
|
|
經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特聘教授(2018-)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副校長(201802-202473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專任教授(2010-2018)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專任教授(2003-2010)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1998-20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美術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1993-1998) |
|
行政經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副校長 (2018.0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教務長 (2015.08-2018.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文博學院院長 (2007-201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代理校長 (2006.08-2007.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教務長 (2006.07-2007.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主任 (2003-2010)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學務長 (2002-200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籌備主任 (200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所長 (1999-200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圖書館館長 (1998-1999) |
|
其他專業經歷 | 文化部傳統工藝審議委員會委員(2018-) 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6-) 文化部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2014-201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主編(201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編輯委員(2013-) 文化部第三屆水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2020-202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第8屆蒐藏審議小組委員(202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專刊編輯委員(2022-) 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臺灣工藝學刊》編輯委員(2021-)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典藏審議委員(2010-2013;2020-2022) 臺北市古物審議會委員(2022-) 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2022-) 新北市第七屆傳統工藝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暨古物審議會委員(2023-) 南投第一屆南投縣考古遺址及古物類審議會委員(2022-) 苗栗縣有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2020-) 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2019-) 彰化縣古物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2019-) 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2022-) 嘉義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2013-) 臺南市傳統工藝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審議會委員(2022-) 臺南市古物審議委員會 委員(2011-) 宜蘭縣第一屆古物審議會委員(2020-2022) 高雄市 古物審議委員會 委員(2011-2015; 2017-2019) 高雄縣 古物審查委員會 委員(2010) 《雲林縣志‧文化志》(藝術篇)纂修計畫審查委員(2023~) 《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繪畫與書法篇)纂修計畫審查委員(2015-2021) 《續修臺北市志‧文化志》(視覺藝術篇)纂修計畫審查委員(2011-2015)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第二及第三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委員(2017-)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自辦品保機制、結果審查工作小組委員(2020-)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人文相關學門規劃委員及系所訪評委員(2007-2018) 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品徵集評審委員(2002-) 金門縣 影視委員會 委員(2011-2013) 文建會 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0-2012) 文建會 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委員(2009-2010) 文建會 「國家古物分級審議委員會器物類—玉器」分級委員(2007-)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國家文藝獎美術類評審(2007) 臺南縣 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 審議委員(2002)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副秘書長、秘書長(1996-1997) |
|
研究領域 | 中國古代藝術與考古 古代玉器與青銅器 臺灣傳統工藝 臺灣古物類文化資產調研 |
著作 |
專書 |
2021 | 《臺灣首廟天壇藏珍—繡藝百品》,臺南:財團法人臺灣省臺南市臺灣首廟天壇。 |
2020 |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7 | 《臺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I)成果報告》,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莊蕙芷合著) |
2011 | 《俎豆千古‧禮陶樂淑—臺南孔廟釋奠禮與禮樂文物》,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李建緯合著) |
期刊論文 |
2016 | 〈帶突玦飾論臺灣及環南海地區早期玉文化的發展〉,《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卷1期,頁65-90。(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 H-369-003 -MY3) |
2015 | 〈功能與源流:二里頭文化鑲綠松石銅牌飾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3卷1期,頁97-122。(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 -MY3) |
2013 | 〈紅山文化的鷹形玉器與獵鷹信仰〉,《故宮文物月刊》,2013年4月,總361期,頁74-83。 |
2010 | 〈再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演變〉,《南藝學報》,第1期,頁25-52。(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7 | 〈商代蜀地的青銅和金玉藝術—視覺分析的考量途徑〉,《四川文物》,第2期,頁47-58。(第一作者,與李建緯合著) |
2007 | 〈金玉同盟—東周金器和玉器之裝飾風格與角色演變〉,《中原文物》,第1期,頁45-62。(第一作者,與李建緯合著) |
2003 | 〈台南縣歸仁鄉歸仁窯遺址學術調查與研究〉,《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集刊》,頁43-61。(與李匡悌、盧泰康合著) |
2002 |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譜系初探〉,《史評集刊》,第1期,頁1-29(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9-2411-H-369-002-)。 |
1998 | 〈傳承與變異: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發展〉,《藝術學》,第19期,頁7-40。(另收錄於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編,《良渚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頁215-226。) |
1996 | “From the Tomb No.3 at Sidun to the Tomb of Nan Yue King: On the Transition of Jade’s Role During the Prehistoric to the Han Periods,”The Journal of Chinese Jade, vol.1, pp.36-63. |
1995 | 〈從寺墩三號墓到南越王墓—論史前到漢代玉器角色的轉變〉,《藝術學》,第14期,頁7-46 (另收錄於徐湖平主編,《東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發現六十週年紀念文集》,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頁353-365。 |
1992 | “Liangzhu—A Late Neolithic Jade-Yielding Culture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Antiquity, vol.66, no.125, March, pp.75-83. |
專書論文 |
2024 | 〈玉之章章•溫潤有方〉,《清翫雅集30週年慶收藏大展圖錄•珍玩篇》(排版中) |
2023 | 〈玦與琮之淺說—史前古玉與東方觀念形態的考古學試釋〉(與牟永抗合著),《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133-145。(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0 | 〈陶寺墓地出土玉石飾品:類型、組合及發展源流〉,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研究會等主編,《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第四輯,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92-226。(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0 | 〈從聚匯整合到流通四方—西周初期至戰國早期玉琮的發展〉,《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91-118。(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0 | 〈玉見史前臺灣—側面獸形突玉玦和人獸形玉玦〉,《前世今生台灣玉》,臺北:臺灣博物館,2020年,頁26-49。 |
2019 | 〈瑤環百疊‧瑜珥琤瑽:雲南滇文化的玉耳玦〉,《漢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51-171。(原刊載於《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許倬雲院士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頁145-174。) |
2018 | 〈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慶祝郭大順先生八秩華誕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74-189。(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8 | 〈遺古‧仿古‧變古: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玉琮的文化傳記學研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49-171。 |
2018 | 〈牙璧的起源與發展:從殷墟出土的牙璧談起〉,王巍、魏峻、曹勁、韓維龍主編主編,《夏商玉器及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頁98-115。 |
2018 | 〈金波萬頃‧上下天光—臺灣首廟天壇珍藏的宗教繡品〉,《臺灣宗教遺產保存修復特展—遇見‧修鍊‧重現》,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頁126-131。(第一作者;與莊蕙芷合著) |
2017 |
〈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上游地區多璜聯環及玉琮的發展與流傳〉,陳星燦、唐士乾主編,《2016中國‧廣河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論文集》,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頁172-200。
|
2016 | 〈九連墩戰國楚墓出土的玉雕羽人:圖像識讀與形式溯源〉,《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37-45。 |
2016 | 〈中國新石器時代耳璫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崧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86-402。(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金屬弧形項飾的出現與玉璜串飾的再興—從齊家文化談起〉,《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精品展》,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頁374-391(另收錄於朱乃誠、王輝、馬永福主編,《2015中國廣河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217-229)。(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 369-003 -MY3) |
2015 | 〈瑤環百疊‧瑜珥琤瑽—雲南滇文化的玉耳玦〉,劉翠溶主編,《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許倬雲院士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45-174。(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殷墟出土的有領玉環及其相關問題〉,李永迪主編,《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11-225。 |
2015 | 〈「中心」歷史與「邊緣」記憶—商代玉器藝術的不同表現與多元意涵〉,李永迪主編,《“周邊”與 “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22。 |
2015 | “Jade as an Obj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Northeast China,” O.N. Truevtseva and H.K. Vieregg, Cultural Heritage in Asian Countri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avlodar: Pavlodar State Pedagogical Institute, pp.124-134. |
2014 | 〈紅霞翠影‧瑤華繽紛:大甸子墓地的珠管串飾及玉石佩飾〉,楊晶、蔣衛東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205-226。(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3 | 〈紅山文化的鷹形玉器與中國東北地區的獵鷹信仰〉,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頁141-157。(國科會計畫編號:MOST 100-2410-H-369-003- MY2) |
2013 | 〈文化‧記憶‧傳記—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的玉璜及串飾〉,陳光祖、臧振華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台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5-151。(國科會計畫編號:MOST 100-2410-H-369-003-MY2) |
2013 | 〈周代的玉璜組佩與梯形牌聯珠串飾〉,《玉器考古通訊》,第1期,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頁59-63。 |
2013 | 〈流光溢彩‧翠繞珠圍—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梯形牌聯珠串飾〉,陳光祖主編,《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十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559-600。(國科會計畫編號:MOST 100-2410- H-369- 003-MY2) |
2013 | 〈彤雲皦日‧珠玉交輝—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玉璜組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編,《天地之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20-57。(國科會計畫編號:MOST 100-2410- H-369- 003-MY2) |
2012 |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龜殼說—凌家灘的啟示〉(第一作者,與郭大順先生合著),楊晶、蔣衛東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143-158。(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9-2410-H-369-004) |
2012 | 〈東亞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的早期發展〉,李昆聲、黃懿陸主編,《中華歷史文化探源—雲南玉溪撫仙湖與世界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頁261-277。(國科會計畫編號:NSC100-2410- H-369- 003-MY2) |
2011 | 〈從玉石到玉器—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之起源與傳佈〉,劉國祥、陳啟賢主編,《玉文化論叢》(四),台北:眾志美術出版社,頁204-236。(第一作者,與葉貴玉合著)(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 H-369 -002 -MY2) |
2010 | 〈良渚文化玉琮之分類及其發展〉,楊晶、蔣衛東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四)(中華玉文化特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201-214。(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10 | 〈再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演變〉,《南藝學報》,第1期,頁25-52。(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8 | 〈東方搖籃中的奇葩—中華史前古玉研究再思考〉,《慶祝何炳棣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頁261-275。(第二作者,與牟永抗、芮國耀、方向明合著) |
2008 | 〈紅山文化「帶爪鷹面勾羽形佩」之形式發展及其餘緒〉,楊伯達、郭大順、雷廣臻主編,《古玉今韻—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頁125-135。 |
2006 | 〈晉國墓葬用玉制度所顯示的性別差異—以曲村和上馬墓地為例〉,(美)林嘉琳、孫岩主編,《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23-142。 |
2006 | 〈從紅山與良渚文化玉器論藝術形式與材料來源的因果關係〉,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編,《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423-443。(第一作者,與葉貴玉合著) |
2006 | 〈自然環境與玉礦資源—以新石器時代晉陝地區的玉器發展為例〉,許倬雲、張忠培主編,《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442-470。(第一作者,與葉貴玉合著)(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1-2411-H-369-001-) |
2005 | 〈變動中的疆界—藝術史與考古學的學科對話〉,黃翠梅主編,《2003海峽兩岸藝術史與考古學方法研討會》,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頁1-24。(另收錄於林保堯主編,《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24。) |
2004 | 〈「干戈」和「玉帛」—晉國殉埋禮制所反映的性別和等級差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第二屆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專輯》,杭州:杭州出版社,頁176-191。(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1-2411-H-369-001-) |
2004 | “Gender Differentiation in Jin-State Jade Regulations—Changing Roles of Ge, Gui and Jue in Qucun and Shangma Cemeteries,” in Kathery M. Linduff & Yan Sun ed., Gender and Chinese Archaeology,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Division of Ro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p.137- 160.(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1-2411-H-369-001-) |
2002 | 〈中原商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分類與相關問題〉,費孝通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頁223-249。(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9- 2411-H-369-002-) |
2000 | 〈不是藝術也不是歷史—藝術史的本質與困境〉,《2000珊瑚潭藝術季—跨界藝談學術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頁9-21。 |
1999 | 〈考古‧美術‧話良渚〉,《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第2卷,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683-715。 |
1998 | 〈傳承與變異─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發展〉,《藝術學》,第19期,1998年,頁8-40。(另收錄於《良渚文化研究—紀念良渚文化發現六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年,頁215-226。) |
1993 | “Neolithic Jad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n People of the Stone Age--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umankind, vol.1, Australia: Weldon Owen Press, Summer 1993. |
1992 | “Liangzhu- a Late Neolithic Jade-Yielding Culture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Antiquity, 66, 1992, pp.75-83. |
研討會論文及專題演講 |
2024 |
〈寺廟裡的藝術史〉,2024年大龍峒保安宮-大道書院專題講座部文資管理課程系列講座,7月20日。 |
2024 |
〈神采奕奕—廟門上的彩繪〉,潘岳雄、黃翠梅對談,「臺南特有種 2024無形文化資產特展」,6月8日。 |
2024 |
〈妙相奪天真•針針巧入神〉,臺南市博物館 臺南博物館節系列演講,5月19日。 |
2024 |
〈說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專題演講,4月9日。 |
2024 |
“Plump beads and Gleaming Earrings: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 of Prehistoric Jade in Taiwan(珠腴珥潤—臺灣史前玉器的階段性發展和區域交流),” Cambridge University Lecture Series on Asian Arch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劍橋大學亞洲考古與文化遺產系列講座), 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24.02.21. (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369-003-MY3) |
2023 |
〈說玉〉,玉翫雅集「大明王朝及歷代玉器展」專題演講,11月19日。 |
2023 |
〈以古映今—傳統工藝美術中的技與藝(刺繡、木雕)〉,臺南市文化資產處主辦 文化資產演講,臺南文化中心,10月15日。 |
2023 |
〈技藝•記憶─傳統工藝美術的今與昔〉,第十七屆藝術史扎根研習營,2月20日、9月24日。 |
2023 |
〈齊家文化玉器的來龍去脈〉,玉翫雅集專題演講,7月29日。 |
2023 |
〈藝術史的兩翼—藝術風格分析與圖像脈絡梳理〉,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辦,4月22日。 |
2022 | 〈周代貴族組玉佩與北方草原民族飾品〉,良渚博物院「郁郁乎文哉·西周玉器展系列演講」,山西省文物局、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主辦、中華玉文化中心及良渚博物院協辦,12月24日。(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2 | 〈玦與琮之淺說—史前古玉與東方觀念形態的考古學試釋〉(與牟永抗共同發表),「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七屆年會暨第九屆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研討會」,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主辦、中華玉文化中心及良渚博物院協辦,12月8日。(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2 |
〈妙相奪天真,針針巧入神—從崑曲博物館珍藏的堂幔與斗篷談起〉,國立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9月29日。 |
2022 |
〈黃河中游地區的玉石腕飾〉,玉翫雅集專題演講,7月30日。 |
2022 |
〈以古映今—傳統工藝美術中的技與藝(玉雕、石雕)〉,臺南市文化資產處主辦 文化資產演講,臺南文化中心,7月17日。 |
2022 | 〈譜系與傳記—齊家文化玉器的來龍去脈〉,陝西歷史博物館「玉器與早期中國系列講座」,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5月25日。(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21 |
〈寺廟裡的藝術史—天宮的繡帷〉,第十五屆藝術史扎根研習營,3月20日、11月6日。 |
2020 |
〈紅山文化的鷹形玉器〉,玉翫雅集專題演講,7月25日。 |
2019 |
〈玉琮的形制發展及其文化傳記〉,陝西寶雞文理學院,9月24日。 |
2019 |
〈商代至漢代玉器上的龍紋裝飾〉,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9月25日。 |
2019 | 〈新石器時代末期晉陝地區玉石鐲飾的種類及其源流〉,「五帝時代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鄭州: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9月20日。(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19 | “Jade Ear Ornament with Human-Animal Motif from Prehistoric Taiwan—Design, Technology and Symbolism,” The SAA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84th Annual Meeting, Albuquerque, New Mexico, U.S.A., April 10th~April 14th.(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9 | 〈從草原到中原—西周魚國貴族身體飾品的發展及其多元內涵〉,「玉禮中國—五帝時代玉器及其文化傳統學術研討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史前文化專業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河南博物院主辦,鄭州,1月16-18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369-003) |
2018 | 〈西周至戰國早期玉琮的發展〉,「中華玉文化中心第六屆年會暨第八屆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主辦,杭州,11月14-16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369-003) |
2018 | 〈陶寺墓地出土玉石飾品的類型、組合及發展源流〉,「早期都邑文明的發現研究與保護傳承暨陶寺四十年發掘與研究國際論壇」,臨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臨汾市人民政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辦,9月24-26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369-003) |
2018 | “Cultural Biography of Jade Cong: from Neolithic to Zhou,” The Eighth SEAA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Worldwide Confer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June 8-12.(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7 | 〈遺古、仿古與變古: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玉琮的發展〉,「夏商玉器及玉文化學術研討會」,成都:金沙博物館主辦, 9月24-26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7 | 〈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鑲嵌綠松石腕飾〉,「第三屆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國際研討會•中國北方考古與歐亞文明」,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北京,9月16-17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7 | 〈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2017臺灣寶玉石研討會」,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辦,台北&基隆,7月26日至27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7 | “Contacts between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s and Northern Grasslands during the Early Bronze Age: a case study of turquoise-inlaid ornaments” The SAA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82nd Annual Meeting, Vancouver, BC Canada, March 29th~April 2nd.(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6 | 〈牙璧的起源與發展:從殷墟出土的牙璧談起〉,「夏商玉器及玉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廣州,12月27日至29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6 | 〈黃河中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及其發展譜系—兼論商周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2016 中國‧廣河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主辦,中國‧廣河,10月14日至15日。 |
2016 | “Complex Cultural Affinities as Observed in the Jade and Stone Ornaments from the Aristocrats’ Burials of the Yu State of the Western Zhou,” The Seventh SEAA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Worldwide Conference, Harvard University and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U.S.A., June 8-12.(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 369-003-MY3) |
2016 | 〈台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與研究—以宗教繡品為例〉,「察色望形‧聞聲辨音—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5月14日。(與莊蕙芷共同發表) |
2015 | 〈圖像識讀與形式溯源:九連墩戰國楚墓出土的玉雕羽人〉,「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五屆年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主辦,杭州,12月24-25日。 |
2015 | 〈文化資產的前世今生—從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談起〉,「遺存‧記憶‧啟示:文化交流與信仰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大會專題演講,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財團法人覺風佛教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臺南,11月6-8日。 |
2015 | 〈周代貴族佩飾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草原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北京,10月17-18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從帶突玦飾論臺灣及環南海地區史前玉器的發展〉,「2015臺灣玉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博物館、經濟部礦物局主辦,台北,8月30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金屬弧形項飾的出現與玉璜串飾的再興—從齊家文化談起〉,「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主辦,中國‧廣河,7月31日至8月3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The Bead Strings with Jade Huang Pendants of the Zhou Period of China: Inherited Tradition or Adopted Fashion?” The SAA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80th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 April 15-18.(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5 |
「古代玉器名品」演講於「104年第九屆藝術史教育扎根研習營」,於國立成功大學 |
2014 | 「中國古玉蒐集與藝術史研究」演講於「102年第七屆教師研習營藝術史教育扎根計畫」,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14 | 〈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飾品〉,「紀念二里頭遺址發現55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北京,10月25-26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4 | 〈中國新石器時代耳璫研究〉,「崧澤文化學術研討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浙江杭州,10月10-11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4 | “Bead-strings with Trapezoidal Plaque from the Zhou Dynasty of China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head-sets of the Northern Grasslands,” The Sixth SEAA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Worldwide Conference, Ulaanbaatar, Mongolia, June 6-10.(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4 | “Jue Slit Rings of the Dian Culture in Yunnan(雲南滇文化的玦飾),”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第二十屆印度太平洋史前學會國際學術會議), Siem Reap, Kingdom of Cambodia, January 12-18.(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3 | 〈大甸子墓地的珠管串飾及玉石佩飾研究〉,「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四屆年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中國考古學會等主辦,浙江餘杭,12月24-25日。(科技部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3 | 〈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臺南孔廟的釋奠禮與禮樂文物〉,「第一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主辦,台中,9月28日。 |
2013 | 〈周代的玉璜組佩及梯形牌聯珠串飾〉,「天地之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學術報告會,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市文物局主辦,北京市藝術博物館承辦,6月2日。 |
2013 | 〈流光溢彩‧翠繞珠圍—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梯形牌聯珠串飾〉,「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台北,1月4-5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 H-369- 003-MY2) |
2013 | 「山川菁英卑南魂——臺灣史前玉器」演講於「102年第五屆大學校院推動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計畫春季藝術史教育扎根研習營」,於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 |
2012 | 〈紅山文化的鷹形玉器與中國東北地區的獵鷹信仰〉,「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遼寧省文物局主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遼寧‧瀋陽,12月14-15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H-369-003- MY2) |
2012 | 〈文化‧記憶‧傳記—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的玉璜及珠飾〉,「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東亞考古的新發現」,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台北,6月20-22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H- 369-003-MY2) |
2011 |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龜殼說—凌家灘的啟示〉(與郭大順共同發表),「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三屆年會∕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良渚論壇理事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中國‧浙江‧餘杭,12月20-21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9-2410-H-369-004) |
2011 |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Jade Cultures in Neolithic China,” paper presented in 2011 International Museology Conference « Social Harmony through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lture): Past, Present, Future Russia,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Pacific», Russia: Altai State Pedagogical Academy, Barnaul, December 5-8; Museum and Science: on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Museum «Archeology, Ethnography and Ecology of Siberia», Russia: Kemenovo State University, Kemenovo, December 9-13,(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7- 2410-H-369-002 -MY2) |
2011 | 〈臺灣及東亞環太平洋地區史前玉文化的發展—以帶突玦飾為例〉,《2011兩岸玉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31(花蓮縣兩岸少數民族玉石文化促進會舉辦,花蓮,10月25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H-369-003-MY2) |
2011 | 〈東亞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的早期發展〉,「雲南撫仙湖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雲南撫仙湖與世界文明研究會主辦,雲南‧澄江,8月6-9日。(計畫編號:NSC 100-2410-H-369-003-MY2) |
2011 | “Eagle Worship in Neolithic Northeastern China as Revealed by Eagle-Shaped Jad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in China’s Periphery and Beyond: Perspectives from Art and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U.S.A., May 6-7. |
2011 | 「古今之際.聖俗之間─中國古代藝術及其遺緒」演講於「100年第一屆藝術史教育扎根計畫南區教師研習營」,於國立成功大學。 |
2010 | 〈從玉石到玉器—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之起源與傳佈〉(第一作者,與葉貴玉教同發表),「第一次中國玉文化傳統與文明社會系列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內蒙‧赤峰,8月9-10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7-2410-H-369-002 -MY2) |
2009 | 〈良渚文化玉琮之分類及其發展〉,「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二屆年會∕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良渚論壇理事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中國考古學會主辦,中國‧杭州‧良渚,12月17-18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9 | 〈再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演變〉,「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藝術史學系主辦,11月13-14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9 | 〈新石器時代遼西地區出土玉器所見的鷹隼形象〉,「2009中國‧烏珠穆沁邊疆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錫林郭勒盟行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烏珠穆沁旗,7月25-28日。(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8 | 〈殷墟出土的有領玉環及其相關問題〉,「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台北,10月13-14日。 |
2008 |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新解〉,紅山文化會議,赤峰市,8月28-29日(與郭大順共同發表)。 |
2007 |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之形式發展蠡測〉,「2007中國‧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朝陽市人民政府、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朝陽市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主辦,中國‧朝陽,7月22-25日。 |
2007 | 〈台灣大學校院的美術史教學〉,「台藝風華—大學與社會美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主辦,台北,6月2-3日。 |
2007 | “ ‘Central’ History and ‘Peripheral’ Memory: Diverse Modes of Expression and Multiple Imports in Shang Jade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007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SAA), Austin, Texas, U. S. A., April 25-29. |
2006 | 〈「中心」歷史與「邊緣」記憶—商代玉器藝術的不同表現與多元意涵〉,「 “周邊”與 “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台北,8月3-5日。 |
2006 | 〈商代蜀地的青銅和金玉藝術—視覺分析的考量途徑〉,「第三屆玉器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中國考古學會、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承辦,四川成都,5月20-22日。(第一作者,與李建緯共同發表) |
2005 | 〈金玉同盟—東周金器和玉器之裝飾風格與角色演變〉,「第五屆玉文化玉學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江陰市文化局、南京博物院主辦,江蘇省江陰市,9月19-21日。(第一作者,與李建緯共同發表) |
2004 | 〈從紅山與良渚文化玉器論藝術形式與材料來源的因果關係〉,「第三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內蒙赤峰學院主辦,赤峰,7月24-26日。(第一作者,與葉貴玉共同發表) |
2003 | 〈晉國用玉制度所顯示的性別差異—以曲村和上馬墓地出土的戈、圭、玦為例〉,「第二屆玉器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杭州,10月12日-14日。 |
2003 | 〈「美術考古學」與「考古藝術史」—藝術史與考古學的聚散分合〉,「藝術史與考古學方法研討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藝術史學系主辦,台南,10月25-26日。 |
2003 | 〈自然環境與玉礦資源—以新石器時代晉陝地區的玉器發展為例〉,「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主辦,台北,10月22-24日。(與葉貴玉共同發表) |
2001 | 〈美術史、考古學與美術考古學〉,「海峽兩岸美術考古學研討會」,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主辦,山東‧濟南,10月13-15日。 |
2001 | 〈商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分類與相關問題〉,「古代玉器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中國考古學會及遼寧省考古學會主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遼寧‧瀋陽,5月29-31日。 |
2000 |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譜系初探〉,「中國古代玉器與玉文化高級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主辦,11月1-5日。 |
2000 | 〈不是藝術也不是歷史—藝術史的本質與困境〉,「2000珊瑚潭藝術季—跨界藝談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國際藝術交流中心主辦,台南‧官田,6月7-9日。 |
1996 | 〈傳承與變異:論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發展〉,「中國‧良渚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浙江‧餘杭,11月4-6日。 |
專案計畫報告書及其他 |
2022 | 《潘麗水彩繪手稿分類整理暨數位化計畫成果報告》 (主持人:黃翠梅;專任助理:王政皓) |
2021 | 《藝師手稿調查整理分析與數位化第一期計畫成果報告》 |
2020 | 《臺灣首廟天壇文物庫房及相關設施建置規畫》 (主持人:黃翠梅;共同主持人:葉貴玉) |
2020 | 《臺灣首廟天壇繡品圖錄編撰與古物列冊提報計畫成果報告》 (主持人:黃翠梅) |
2019 |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傳統工藝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成果報告》 (主持人:黃翠梅;專任助理:章筠) |
2016 | 《臺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I)成果報告》(主持人:黃翠梅;共同研究:莊蕙芷) |
2014 | 《玉振金聲‧流澤無疆:2010年臺南孔廟秋季釋奠禮全紀錄》DVD影音光碟和說明文稿 |
2011 | 《臺南市國定(第一級)宗教性古蹟內古物普查計畫結案報告》(主持人:黃翠梅;協同主持人:李建緯、黃猷欽、林素幸) |
2009 | 〈台灣大學校院中的藝術史教育及相關問題〉,《藝術觀點》.第39期,頁41-43。 |
2008 | 《十三窯傳奇—歸仁窯考古與研究成果集》,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李匡悌、盧泰康合著)。 |
2007 | 〈中國藝術史學與古器物研究—兼論台灣的中國器物藝術史研究和教學〉,《藝術觀點》,《文博新象》專刊,第31期,頁21-27。 |
2007 | 《台南縣歸仁鄉歸仁窯遺址第二期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協同主持人:李匡悌;共同研究:盧泰康) |
2005 | 〈一斧一鑿部落情—排灣群木、石雕保存計畫〉,《傳統藝術》,第50期,頁38-41。(與趙慶華合撰) |
2004 | 〈「藝術」或「歷史」—藝術史需要抉擇嗎?〉,《藝術觀點》,第23期,頁20-25。 |
2003 | 《歸仁鄉歸仁窯遺址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協同主持人:李匡悌、蘇一志;專任研究助理:盧泰康) |
1999 | 〈三星伴皎月、古蜀映文明--三星堆傳奇〉,《新觀念》,第126期,頁80-81。 |
1997 | 〈排灣族木石雕保存研究專案計畫第二期研究成果報告〉(協同主持人:高業榮;專任研究助理:趙慶華) |
1997 | 〈排灣族木石雕保存研究專案計畫第一期研究成果報告〉(協同主持人:林明美;專任研究助理:趙慶華) |
主編書刊 |
2021 | 《五O保典—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1月。 |
2015-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主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發行。 |
2010-2017 | 《南藝學報》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暨第一、二、十二期專題主編。 |
2007 | 《藝術觀點》,《文博新象》專刊,第31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4月。 |
2005 | 《2003海峽兩岸藝術史學與考古學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藝術史學系。 |
1997 | 《文物維護典藏現況報告》,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
研究/產學/教學計畫 |
2024-2025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南市傳統工藝彩繪保存者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主持人 |
2024-2025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潘麗水藝師彩繪手稿出版撰寫計畫〉主持人 |
2024 | 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市傳統工藝保存維護計畫〉主持人 |
2023-2024 | 謝碧蓮女士委託:〈謝碧蓮女士捐贈國立臺灣博物館玉飾研究、展示與出版計畫〉主持人 |
2023-2024 | 教育部補助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藝企共乘—以全藝術.元宇宙鏈結在地企業〉主持人(共同主持人:黃俊堯、潘怡儀) |
2023 | 教育部補助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音樂輔療∞元宇宙〉主持人(共同主持人:黃俊堯、施德華;協同主持人:潘怡儀) |
2022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南潘麗水彩繪手稿分類整理暨數位化計畫〉主持人 |
2022 | 文化部補助:〈國立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事業推展與研究發展計畫〉協同主持人 |
2021-2022 | 教育部補助: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暨教師社群發展計畫〈《全藝術》聚會—以跨領域聚會文藝復興藝術的全能性〉主持人(協同主持人:潘怡儀) |
2021-2025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臺灣史前玉質飾品的類型分佈、工藝特徵與形制源流〉(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369-003-MY3) |
2021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藝師手稿調查整理分析與數位化第一期計畫〉主持人 |
2020 |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委託:〈臺灣首廟天壇文物庫房及相關設施建置規畫〉(共同主持人:葉貴玉) |
2019-2020 |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委託:〈臺灣首廟天壇繡品圖錄編撰與古物列冊提報計畫〉 |
2019-2021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遺古・仿古・變古:《周禮》「六瑞」、「六器」的文化傳記學研究(II-III)〉(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369-002-MY2) |
2018-2019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遺古・仿古・變古:《周禮》「六瑞」、「六器」的文化傳記學研究〉(I) (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369-003) |
2018-2019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茄苳入石柳陳南陽傳統工藝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主持人
|
2017-2020 | 文化部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VR/AR/MR導入博物館領域之應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之館藏活化〉共同主持人 |
2016-2018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本地傳統與外來時尚: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戰國時期的人體佩飾〉(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369-003-MY2) |
2015-2016 |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委託:〈臺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主持人(共同研究:莊蕙芷) |
2013-2016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西元前第一、二千紀東亞地區的玦飾及珠管串飾〉(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369-003-MY3) |
2011-2013 |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的起源與傳佈—東亞地區〉(計畫編號:MOST 100-2410-H-369-003-MY2) |
2010-2011 |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龜形玉器與原始龜祭及龜卜信仰〉(計畫編號:NSC 99-2410-H-369-004) |
2010.08-2011.03 |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委託:〈台南市國定(第一級)宗教性古蹟內古物普查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李建緯、黃猷欽、林素幸) |
2008-2010 |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再探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譜系〉(計畫編號:NSC 97-2410-H-369 -002 -MY2) |
2008.02 | 「教育部人文領域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計畫—從南方到北方草原—2008研究生赴大陸研究計畫」主持人(計畫編號MOE-097-01-03-2-11-2-02) |
2006 |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家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台南縣歸仁鄉歸仁窯遺址第二期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主持人 |
2005-2006 | 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視覺‧記憶‧收藏』─ 藝術史跨領域學術研討會〉計畫共同主持人(計畫編號:NSC94-2411-H-006-007) |
2002-2004 |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論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至西周中期玉器的改製〉(計畫編號:91-2411-H-369-001-) |
2003 | 中央研究院補助:〈歸仁鄉歸仁窯遺址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主持人 |
2002-2003 |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家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歸仁鄉歸仁窯遺址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主持人 |
2000-2001 | 國家科學委員會89年度專題研究計畫:〈中國古代藝術的復古與禮制的復興(二):商周青銅器及玉器〉(計畫編號:89-2411-H-369-004-) |
1999-2000 | 國家科學委員會89年度專題研究計畫:〈中國古代藝術的復古與禮制的復興(一):史前時期〉(計畫編號:89-2411-H-369-002-) |
1997.07~12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案(工藝美術組):〈排灣族木石雕保存研究專案計畫(第二期)〉主持人 |
1997.01~6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案(工藝美術組):〈排灣族木石雕保存研究專案計畫(第一期)〉主持人 |
研究成果獎勵 | |
2021.07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10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20.07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9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9.07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8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8.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7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7.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6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6.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5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5.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4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4.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3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3.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2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2.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1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1.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100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10.06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99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07.05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96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2006.04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95年教師創作及研究成果獎勵 |
1998-99 |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費 |
1993-94 |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費(新任教學) |
彈性薪資獎勵 | |
2021.08-2022.07 | 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20.08-2021.07 | 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9.08-2020.07 | 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8.08-2019.07 | 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6.08-2017.07 | 科技部暨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5.08-2016.07 | 科技部暨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4.08-2015.07 | 科技部暨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3.08-2014.07 | 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2.08-2013.07 | 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1.08-2012.07 | 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2010.10-2011.07 | 國科會補助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獎勵 |
指導研究生碩士論文 |
藍海威,2023,《論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三角洲及環太湖地區出土玉、石鉞形制發展與影響》。 |
劉以立,2021,《東周至西漢時期複合性怪獸紋金屬飾品之發展 -兼論中國式格里芬母題之源流》。 |
吳月華,2020,《五供祭器溯源及其在臺灣之發展》。 |
葉舜瑜,2020,《鈿瓔纍纍.步步生輝-中國魏晉南北朝金屬頭飾研究》。 |
章筠,2020,《几桌研究──以舊臺南市為核心》。 |
王政皓,2020,《祭孔釋奠禮器研究──以臺灣官修孔廟為例》。 |
鄭慧萍,2019,《馭馬千里,紛華靡麗—商周時期節約之研究》。 |
王淨慧,2017,《中國北方地區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 「連珠形」金屬飾品之研究》。 |
王玉善,2015,《試論漢代玉璧的類型及其功能發展-兼論其它材質的璧紋圖像》。 |
簡珮雯,2014,《東周至秦漢時期金屬與玉石帶鉤之研究》。 |
田倩萍,2013,《唐代玉器研究》。 |
歐欣怡,2012,《東周秦漢出廓璧之類型及其功能發展》。 |
郭小瑛,2012,《試論東周時期青銅壺之形制發展與功能演變》。 |
王鏡琳,2012,《戰國至東漢璽印之形制及用制研究》。 |
陳冠邑,2012,《龍紋裝飾與墓葬空間 以蘇魯豫皖交界區域的漢代畫像石為例》。 |
張智超,2010,《新石器時代至二里頭文化時期鑲嵌裝飾與設計系統之發展》。 |
陳虹因,2009,《衰退中的「創制」—魏晉南北朝組玉佩研究》。 |
蔡佳雯,2009,《大甸子墓地中兩性墓葬之彩繪陶及飾品用制研究》。 |
范子嵐,2009,《盤龍城:從出土青銅器論二里崗期至殷墟ㄧ期長江流域青銅文化之發展與演變》。 |
陳千智,2007,《東周楚墓"鎮墓獸"之研究》。 |
江雅惠,2006,《從兩周時期中原地區青銅樂鐘之發展論其角色演變》。 |
林姿慧,2005,《青銅壺之形制風格發展與禮制角色之演變--從商代至春秋時期》。 |
呂幸玲,2005,《實用與裝飾的權衡---論豆式薰爐與博山爐之形制互動與功能消長》。 |
劉素珠,2005,《僭越或臣服--由西漢南越王墓與中山王墓出土文物及考古情境看南越國的文化認同》。 |
莊蕙芷,2004,《漢代墓室天文圖像研究》。 |
劉朝霞,2004,《周代串飾的形制與功能初探--兼論多璜組佩的發展及玉璜功能的演變》。 |
潘昌雨,2002,《從品類與材料分化論玉戈之起源-間論商代中原地區戈/鉞 玉石/青銅 兵器之消長與互動》。 |
李建緯,2002,《西周時期黃河流域出土玉魚圖像研究─兼論其與片狀蚌魚、銅魚形器之興衰與互動》。 |
賴昭文,2002,《戰國中山王 墓中青銅及玉器之風格與用制研究》。 |
盧泰康,2001,《宋元陶瓷篦紋裝飾研究——兼論台澎地區發現的篦紋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