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20世紀藝術史專題(二):裝飾主義校外參訪:台南

舉辦日期:2017/04/20  9:00-17:00
舉辦地點:臺南市公會堂、林百貨、國家文學館等
領隊教師:孫淳美 助理教授

 

 

  第一站即造訪五條港於1727年建立的接官亭石坊,是清朝時府城的門戶,其用途為揭露中國官員,現存有一石坊、石造鐘樓、石造鼓樓,鐘樓已於於2016年2月6號地震時倒蹋。一旁是1739年建立的風神廟,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而導致原本廟後所有的殿舍以及旁邊的公館遭到拆毀。後來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時,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第一進的官廳地點之上重建,將原本供奉在風神殿的神像移到其中供奉,而成今之風神廟。而在那之後仍進行了幾次整修,目前最後一次是在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時進行。但以該處周遭巷弄來看,有很大區域的道路皆未拓寬,且樓房建材及高度都是維持傳統樣式,保留三百年前的樣貌。其窄弄可能是當時海港為了防風防盜而設,現今再看一磚一瓦間仍能感受到府城港口的魅力。進入神農街,左右樓房是五六零年代台灣建築於裝飾主義的體現,當時樓房外牆基本有兩種工法,一是以小塊磁磚排列於整個外牆,從磁磚顏色和形狀中做變化;二是以洗石子工法,將磨圓的小石鋪於水泥牆表面後,以高壓水柱沖刷多餘的石子。而兩側鐵窗樣式可看出是系出同門,顏色和與牆面的組合皆為同樣的構想,差異在於鐵窗樣式的不同。也可看到類似於外牆鏤空樣式的設計,有趣味的積木造型抑或是英文字母,可見若加入這些巧思,一點裝飾元素的變化都能體會家家戶戶主人公不同的喜好風格。
  接下來到國立台灣文學館,其建築本來就以完善的保留及修復國定古蹟台南州廳建築為名,在建築師陳柏森的主持之下,以「尊重古蹟、延伸歷史記憶空間、穿越歷史、新舊空間對話、地域性與移植性對話」等理念進行「原臺南州廳古蹟修復」及「空間增建與再利用」兩部分的工程。目前是臺灣首座國家級文學館,主要蒐集、整理、典藏與研究臺灣近代文學史料。展廳中有多處保留地基鏤空及窗戶等建築體,並特以說明牌或多媒體裝置展示,作為此建築技藝工法的展示教育。鄰近不遠處即是林百貨,於1932年12月5日開幕,是當時臺南第一高樓,且配有電梯、鐵捲門等當時少見的現代化設備,是日治時期臺南繁榮的象徵。開幕日僅比當時臺北市榮町的菊元百貨晚兩天開幕,並與之並稱為臺灣日治時期南北兩大百貨。在二次大戰後曾改為其它用途,亦曾長期閒置,後來公告為市定古蹟,經修復後成為臺灣最古老的西式百貨歷史建築。2014年6月14日,林百貨以原名再度開幕,轉型為文創百貨,目前由高青開發經營,同時也是臺灣目前唯一擁有頂樓神社的百貨公司。而其內部電梯也是臺灣目前唯一剩下的指針式電梯,內部地板有華麗的馬賽克磁磚圖樣,在每一層樓都有一個鏤空裝飾的小圓窗,而鍍金的外觀也能讓人感受到日治時期臺南末廣町的繁榮。林百貨對角的位置即是臺灣土地銀行,是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設置的支行,是於1946年才被臺灣土地銀行收作據點。這棟建於1937年,和台北土銀是同期建築,建築時間大約晚了4年。迴廊與圓柱的建築風格據說是來自埃及神廟其中還融合了歐洲,美洲、印度與日本的風格,分別顯現在路燈及獅子頭(歐洲),幾何浮雕(馬雅+印度),福神頭像、蓮華花與卍字(日本)上。因此被認為是「日本趣味加近世式」或說「和風洋式」的建築風格。而在騎樓挑高的裝飾天花板則有台南土銀的另一個重要特色:燕子築巢,這是台北土銀沒有的現象。相較於北部幾乎連民宅門口常都有燕子的泥巢,這在台南市民宅算是比較不常見的。然而在土銀的梁柱從數十年前就滿是密密麻麻的燕子巢,根據土銀人員表示,都會定期派人清理,而據其說明,上方將裝飾花朵石雕圍起的鐵籠是自九二一大地震後即設置,在觀看時略顯可惜。
  最後一站則是台南公會堂,日治時期於日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建為台南公館,設計者為矢田貝陸技師,為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空間。而周圍的愛奧尼克式柱是台南社教館中的一大特點。台南公會堂整棟建築應用了許多西方歷史建築之語彙與元素,其卻在兩翼部份之屋頂女兒牆上,出現綠釉花磚,此種材料在台灣傳統建築中多半與紅磚並用,有通風採光以及裝飾之效,本土性相當濃厚,使原台南公會堂因而也帶上幾分本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