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日期:2017/04/08 09:30~12:30
舉辦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台灣1960-1989國際學術研討會」
領隊教師:蔣伯欣 助理教授
此次校外教學的活動恰與課程內容不謀而合,其議題的討論範圍多圍繞在東亞地域發展的當代藝術,研討會特別又以「檔案轉向」為主題,探討當代藝術對歷史的重新檔案化,使檔案的建構不再只是歷史建構的材料,而是尋求有別於西方現代藝術主體思考體系外的多元視角,進而翻轉東亞島鏈各自的歷史情境與書寫行動。
研討會上午場的議程首先由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榮譽教授姜苦樂(John Clark)講授「亞洲現代」歷史中的時間框架,姜苦樂藉由一些亞洲創作典型去檢視檔案庫提供作品的文化場域,以及歷史程序概念在方法論上的中立性。緊接者由蔣伯欣老師以韓國「新漢城」畫派於1983年北美館的展覽作為考察對象,並聚焦於創作材質上的使用和呈現方式。此檔展覽展出韓國集合藝術、複合藝術家的作品,韓國藝術家對於此種媒材的探討與實驗在當時國內的藝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方面當時大多的藝術視角仍停留於十九世紀的藝術風格,春之藝廊將此展覽引進的意圖無意是想藉此開啟臺灣當代藝術的潮流與發展;另一方面,春之藝廊藉此也連帶影響隔年北美館雙年展舉辦的走向,由藝術家林壽宇與其他八位藝術家共同參與的展覽「異度空間」,揚棄舊有的藝術手法和審美觀,利用空間裝置重新審視以往作品觀看的慣例、藝術空間。
上午場議程最後一場講題由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孫松榮教授講述:影像的影形力「論1980年代華語單頻道錄像藝術的歷史、美學及理論」。講題以香港、中國、臺灣1980年代錄像藝術,探討其媒介性、展覽性和實踐性,有別於西方錄像藝術的發展,更多聚焦於華語地區對錄像語彙隱含的實踐特殊性。講題所舉出的藝術家作品有中國藝術家張培力1991的《水:辭海標準版》,其為對政治話語與媒體話語的批判;臺灣藝術家陳界仁及洪素珍也分別發表了作品《散光》、《東West 》,前者反應臺灣人在一系列政治事件爆發下所反應的處境,後者則反應了在面對不同公民身份、文化差異的經驗,影片中兩方所使用的語言雖均訴說著相同的事件,然而卻不能完全合併為一完整的嘴。
雖然沒有聽完研討會全部議程,然而在隔週的課程當中,蔣伯欣老師也針對此研討會上的議題特別提出討論,例如,檔案的轉向是否只能以掃描方式、存於雲端的平台?涉及身體性的藝術是否能被記錄並轉換為檔案?又美術館、博物館如何去回應以往對於「典範」作品的建構?面對種種問題的提問,檔案轉向所涉及的各個層別脈絡不再只是單向行進而是雙向匯流,除此之外,此次研討會無論是講者還是提問者之間的對談,都在嘗試達成此種雙向匯流之可能。